当第一缕春风轻柔地拂过海面,带着丝丝缕缕的暖意,海边的渔村便如从沉睡中苏醒的孩子,渐渐有了生气。随着开春的到来,渔民们也迎来了新一年的赶海作业,这不仅是一场与大海的约定,更是延续着千年的生活脉络,承载着这片土地独有的人文风情。
清晨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阿伯就已熟练地整理好工具。他那布满老茧的手,在粗糙的渔网间灵活穿梭,像是在与老友默契对话。身旁的阿婶正忙着准备简单的早饭,热气腾腾的米粥在锅里翻滚,散发着家的温暖气息。阿伯偶尔抬头,目光温柔地看向阿婶,两人相视一笑,无声胜有声,这是多年相伴沉淀下的温情,在赶海的日常里静静流淌。
当阿伯来到海边,海风裹挟着淡淡的咸腥味扑面而来,像是大海给予的独特问候。远处,几艘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摇曳,好似大海摇篮里的婴儿。赶海的人们陆陆续续汇聚,彼此打着招呼,声音里满是对新一天的期待。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,只有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,和人们质朴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,奏响一曲生活的乐章。
在滩涂上,大家各自忙碌起来。有的弯下身子,仔细翻找着藏在泥沙里的蛤蜊,一挖一个准,不一会儿,小桶里就装满了收获;有的手持特制的工具,寻找着藏在礁石缝隙里的螃蟹,每当有螃蟹“落网”,便会引来一阵小小的欢呼。阿伯专注地撒着网,动作流畅而有力,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海面,似乎能透过那片湛蓝,看到潜藏在深处的鱼群。他知道这片大海的脾气,也知晓每个季节馈赠的规律,这是祖祖辈辈在这片海域讨生活积累下的智慧。
不远处,一群孩子在浅滩上嬉笑玩耍。他们跟着大人学习赶海,稚嫩的小手上沾满了泥沙,却丝毫不以为意。一个小男孩兴奋地举起手中的小贝壳,向伙伴们展示,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。这些孩子,从小与大海为伴,大海是他们的游乐场,也是他们未来生活的起点。在赶海的过程中,他们不仅学会了生存的技能,更传承着对大海的敬畏与热爱。
随着太阳渐渐升高,赶海的人们陆续上岸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分享着各自的收获,交流着赶海的趣事。有人讲述着今天遇到的特别大的螃蟹,有人讨论着哪里的蛤蜊最多。在这片土地上,分享与互助是融入血脉的品质。即使是收获较少的人,也会收到他人热情递来的海鲜,温暖的情谊在人与人之间传递,冲淡了劳作的疲惫。
傍晚,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渔村染成了金黄色。阿伯带着一天的收获回到家中,阿婶早已准备好热水,为他洗去一身的疲惫。桌上摆满了新鲜的海鲜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享受着这简单而又温馨的晚餐。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讲述着今天赶海的见闻,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。这一刻,生活的琐碎与艰辛都被抛到脑后,剩下的只有满满的幸福与满足。
开春的赶海,是渔民们与大海的亲密对话,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。在这里,每一次弯腰、每一次撒网,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;每一个笑容、每一次分享,都展现着深厚的人文风情。这片大海,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产,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渔民的心灵,让他们在岁月的流转中,始终坚守着这份对土地和大海的深情,延续着属于他们的生活故事。